我说BD为什么不让我发呢。。气死我了~ 主要针对sony对mika的问题上作以讨论~~ 一、NANA1之前 在NANA之前,mika的单曲一直都是比较低迷的,即使是雪之华,25W。出道单曲stars是mika至今为止最高的单曲销量,47W,比GS的44.4W多。 nana之前,一共只有6张单曲过10W,其中有4张只有10W多一些,也就是说除去stars和雪花,其余的即使超过10W了也都不高。 甚至有一些单曲,例如接吻,火鸟都不到5W。 而从大碟销量可以看出大部分购买力都转向了大碟~首张大碟true和第二张大碟love都过100W,love更是将近150W。那么sony即使在单曲上捞不到钱也在大碟上有所回本。因此有很多人说mika是大碟型歌手。 可是到了第三张大碟music,当时的sony是把宣传做到了极致,但是销量仍然只有54.7W,其中不乏之前的几张单曲都卖气不佳,且风格非主流的原因。在之后的追加单曲hitori,也只有2W多的销量。在这时,mika的未来形势可说有些危险。毕竟3th的销量都不到前两作的一半,对于一个大碟型歌手来说意味着什么很显然。 二、NANA1之时 因为发行music的时候nana1已经在拍摄了,所以只要8月底nana成功还是可以挽回music失利的损失的。而且nana1确实成功了。不管人气还是销量还是话题都赚足了。 可是摇滚风格对于mika来说确实不太适合,不可能长久下去只是暂时的。所以mika无法在GS中扩大歌迷层,毕竟喜欢punk的不会去听她唱歌,而喜欢nana的也只是喜欢扮演nana时的mika。 三、NANA1之后NANA2之前 在NANA的成功之后,sony没有趁着热潮推出新单曲,而是推出了精选。精选虽然过了百万,但是说实话并不是非常高,至今还不及前两作的销量。对于一张精选来说并不是很高。 但是sony还是赚到了,连续GS和best的卖气,看似前景十分美好。于是sony才敢有新的尝试,可能是想要借助此时的高人气尝试新的风格。 于是有了cnm,aht,msc,但是事实上是很不成功的。顶着黑人头唱blue并不讨喜,mika的曲风也越来越偏离主流,而对于喜欢她的抒情曲的歌迷来说也得不到满足。 但是即使连续三作的失利(可怕的失利,销量最高只有3.4W,msc更是只有1.9W),也还有NANA2在后,sony大概还计算着能在NANA2时回本。 四、NANA2之时 由于之前换角等诸多问题,在开拍前口风就不好。加上剧情制作的粗制滥造,票房差也不奇怪。而导致一色的销量差也不奇怪了。相比GS少了30W的销量,对于sony来说也是对mika态度转变的一个关键点。 于是sony计算着赶快回到以前的曲风可能能挽回一点。 五、NANA2之后,现在时 于是就有了看不见的星星,素直。回归了抒情曲,销量总算好了一点,6W。然后推出大碟YES。幸好有看不见的星星,否则我估计销量更惨不忍睹= =||YES低销量是肯定的了。在这三作里可以看见sony都低成本制作。不管是pv还是单曲大碟封面内页都没有花太多的心思。 而大碟推出双版本也是此时卖气不佳的应对措施。sony现在应该是想薄利“多”销,能赚回点。因为sony着两年日本国内销量都不佳,前年有平井坚精选撑着,去年有mika的best撑着,还不算太失颜面。今年最高的只有YUI的2th AL近70W。可以说成绩很不好,sony赚不到钱对其他也只能能省则省。 LIFE就是这时候的产物。sony大概怕曲风的继续偏离造成销量的每况愈下,于是就出了一首相对pop的曲子,希望争点卖气。PV上也是能省则省,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。 这就使我大概推测的sony对mika制作费变更的流程= =|||只是推测而已。。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-7-19 22:02:27编辑过]
|